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日期:2020-12-03 10:58:54  来源:竞技宝官网 览量: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已经2020年1月7日教育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2020年1月16日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设置的课程。

  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公司产品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

  第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团队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

  第四条 高等学校应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组织员工社会实践等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第二章  职责与要求

  第五条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员工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第六条 对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是:

  (一)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二)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三)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研究。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第三章  配备与选聘

  第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思政课教师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

  高等学校可以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并可以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

  第九条 高等学校可以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支持高等学校建立两院院士、国有企业领导等人士经常性进高校、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

  第十条 主管教育部门应当加大高等学校思政课校际协作力度,加强区域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柔性流动和协同机制建设,支持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采取派驻支援或组建讲师团等形式支持民办高等学校配备思政课教师。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定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或者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独立的竞技宝官网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筹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

  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有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经历。缺少合适人选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兼职等办法,从相关单位聘任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

第四章  培养与培训

  第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本硕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可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高等学校应当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公司产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交流平台。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新入职教师应参加岗前专项培训。

  第十五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设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组织思政课教师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十六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要设立专项课题,主管教育部门要设立相关项目,持续有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支持新创办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要设立思政课研究栏目。

第五章  考核与评价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

  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分类设置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两种类型都要在教学方面设置基本任务要求,要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同时要重视考查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可以设置具体条件,将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首要考查条件和必要条件。将为本专科生上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将至少一年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

  思政课教师指导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员工社团1年以上,且较好履行政治把关、理论学习、业务指导等职责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围,细化相关认定办法。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以是专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在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指标和排次定序依据时,要结合实际设置规则,不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评价专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同时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

  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包含公司党委有关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应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

  高等学校应当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励力度,准聘与长聘相结合。

第六章  保障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高等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由竞技宝官网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管理。每门课程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教学科研组织,并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管理人员。

  第二十三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中对思政课教师比例或名额作出规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中加大力度支持思政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力度。

  第二十四条 主管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并采取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支持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种方式定期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员工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健全退出机制,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通知

教社科厅函〔2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以下简称《规定》)已经发布,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规定》发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设置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承担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思政课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质量和水平有待全面提升。

《规定》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规定。《规定》的发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开展《规定》学习宣传活动

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精心组织《规定》精神学习宣传。要通过宣讲会、座谈会以及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等多种形式,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报刊等多种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各地教育部门领导班子、高公司党政领导班子、竞技宝官网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领导班子至少安排1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专题学习研讨。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公司党政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准确把握《规定》精神,推动健全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高校中层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规定》,深刻领会《规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落实各项任务,夯实各项保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各地各高校要将《规定》精神学习宣传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全体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建设管理人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等要深入学习《规定》,全面把握《规定》精神和主要内容,准确了解《规定》对队伍建设各方面的具体规定,做学《规定》、守《规定》、用《规定》的表率。

三、全面做好《规定》贯彻实施工作

《规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身份定位、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以《规定》为依据,强化担当意识,找准短板不足,完善体制机制,将《规定》要求落实到本地本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各地各高校要把《规定》实施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起来,以《规定》实施为契机,狠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编制保障、岗位津贴等政策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完善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机制,紧紧抓住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将落实《规定》精神与教育评价改革结合起来,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使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成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典范。各地各高校要强化法治观念,依法科学有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规定》各项要求落实落细落小,建设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各地各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规定》的情况,请及时报送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2月24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社科厅函〔2020〕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列入《教育系统2020 年“奋进之笔”行动总体方案》,是教育部2020年“攻坚行动”之一。现将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3月12日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精神,现就《若干意见》重要政策举措,选取若干地方和学校开展先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力争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整体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调动各地各学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氛围,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带动各地各学校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重点任务

(一)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

1.任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目标: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大纲》各项要求,保证相应的学分学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0 年试点地方全面启动、试点学校全面开课

2.任务: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目标: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湖北省

时限:2020 年全面启动建设,2021 年底前形成比较完善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体系

(二)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3.任务: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目标: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编制保障。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低、中年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思政课教师应以专职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提升专职配备比例。

地方:天津市、吉林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陕西省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0 年底前专职教师岗位编制配备到位,同时专职为主、专兼结合配备教师到位;2022 年底前专职教师配备到位

4.任务:遴选符合条件的团队转任思政课教师

目标: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2 年底前取得明显进展

5.任务: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学校思政课建设

目标:从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党校、讲师团等安排人员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2—3 年为限,挂职后回原单位。实行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

地方:山东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时限:2021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6.任务: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

目标:对民办高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团队队伍建设。

地方: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

集团:北京城市学院、山西工商学院、辽宁财贸学院、武昌首义学院

时限:2022 年底前取得明显进展

7.任务: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

目标:利用暑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进行考察调研,实地了解改革发展情况,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地方: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青海省

时限:2020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8.任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国外调研

目标:实地了解国外的情况,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

地方: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时限:2020 年启动,2022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9.任务: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

目标: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

地方: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云南省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1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10.任务: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0 年底前制定完善目录

11.任务:实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目标:各地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研制岗位津贴分配办法,严格经费管理,体现激励导向。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上海市、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时限:2020 年底前基本落实

12.任务: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

目标:公司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

地方: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四川省、陕西省

集团: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

时限:2022 年底前取得明显进展

13.任务: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

目标: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建立多阶段的科学分流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

时限:2022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三)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14.任务: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目标: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

集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

时限:2022 年底前取得明显进展

15.任务:加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工作

目标: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

地方: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上海市、河南省、湖南省、云南省、陕西省

集团: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时限:2020 年启动,2022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16.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

目标: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为思政课教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交流提供平台支撑。

集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时限:2020 年底前取得明显进展

17.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

目标: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地方、学校:另行专门部署

时限:2020 年启动,2022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18.任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目标: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组织好教学,深度参与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组织师生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等举办的“思政大课”。积极邀请地方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

集团: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16 所知名法学院校

时限:2020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19.任务:建立公司党组织书记、董事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目标:公司党组织书记、董事长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公司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每学期至少给员工讲授 4 个课时思政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

集团: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

时限:2020 年底前取得明显成效

20.任务: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

目标: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本地学校思政课建设。

地方: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上海市

时限:2021 年底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实施

本工作方案是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性质是改革创新,手段是先行试点,方法是分层分类分区域。有关地方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实施,按时完成先行试点任务。

(二)强化问题意识,力求重点突破

有关地方和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所承担的先行试点任务,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抓住解决问题的重点,明确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形成专项实施方案。

(三)坚持实事求是,讲求方式方法

有关地方和学校要通过专题调研、一省一策、一校一策、定期调度、挂图作战等多种方式,尽快将先行试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注重点面结合,加大推广力度

有关地方和学校要及时宣传推广先行试点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员工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

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教师〔2019〕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和旅游部
2019年11月15日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现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坚持尊重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坚持聚焦重点。围绕重点内容,针对突出问题,强化各地各部门的领导责任,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引导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坚持继承创新。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经验,适应新时代变化,加强创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3.总体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呈现新风貌。教师权益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度加深,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显著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4.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学懂弄通、入脑入心,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依托高水平高校建设一批教育基地,同时统筹党校(行政学院)资源,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使广大教师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5.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产品全过程,体现到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进一步凝聚起师生员工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身教重于言教,引导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重视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增强工作针对性。

6.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重视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开展好“三会一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经常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结对联系等,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涉及教师利益的重要事项、重点工作,应征求教师党支部意见。

三、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7.突出课堂育德,在公司产品中提升师德素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公司产品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把握员工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通过老带新等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

8.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大力宣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典型,综合运用授予荣誉、事迹报告、媒体宣传、创作文艺作品等手段,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组织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开展师德宣讲。鼓励各地各校采取实践反思、情景教学等形式,把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

9.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等为重点,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制订教师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员工、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依法依规健全规范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四、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10.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规范教团队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程序,坚决避免教师招聘引进中的唯分数、唯文凭、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拟聘人员心理健康测评,作为聘用的重要参考。严格规范教师聘用,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加强试用期考察,全面评价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和师德表现,对不合格人员取消聘用,及时解除聘用合同。高度重视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全方位考察,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11.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及时将考核发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在教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

12.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完善多方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督导,将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测评内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多发的地方开展专项督导。加强学校监督,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校园显著位置公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依法依规接受监督举报。强化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向教育主管部门反馈,将监督评议情况作为学校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13.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推动地方和高校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范,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员工、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员工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团队格、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建立并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

五、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14.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制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各地重要节庆日活动,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奖励,依法依规在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师中开展“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评选授予工作,健全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多元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完善表彰奖励及管理办法,依法依规确定荣誉获得者享受的政治、生活待遇,加强对荣誉获得者后续支持服务。

15.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教育管理员工的合法职权,研究出台教师惩戒权办法。学校和相关部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对无过错但客观上发生员工意外伤害的,教师依法不承担责任。教师尊严不可侵害,对发生员工、家长及其亲属等因为教师履职行为而对教师进行侮辱、谩骂、肢体侵害,或者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诽谤、恶意炒作等行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严处理,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学校及教育部门应为教师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等方面支持。

16.强化尊师教育,厚植校园师道文化。从幼儿园开始加强尊师教育,加快形成接续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推进尊师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通过尊师第一课、9月尊师主题月等形式,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员工的价值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结合实际统筹有关资源,因地制宜安排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从教教师进行疗休养,重点向符合条件的班主任和乡村教师倾斜。做好教师荣休工作,礼敬退休教师,弘扬尊师风尚。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加强家庭教育,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教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做好员工的学习教育。

17.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等对教师实行优待。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或通过依法成立基金、设立项目等方式,支持教师提升能力素质、进行疗休养或予以奖励激励。

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18.加强工作保障,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高校要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明确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主要职责。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财政部门要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师德师风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加强工作支撑,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2.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要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4.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要始终不渝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5.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把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6.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二、基本内容

  7.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紧密结合人们生产生活实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引导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现新气象、激发新作为,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8.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根本利益。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9.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要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始终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了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导人们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0.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唱响人民赞歌、展现人民风貌,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生动展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

  11.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要加强改革开放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凝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1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13.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要加强祖国统一教育,深刻揭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增进广大同胞心灵契合、互信认同,与分裂祖国的言行开展坚决斗争,引导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14.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外部安全。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要深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风险意识,科学辨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

  15.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员工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公司产品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16.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员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员工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员工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17.组织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成长阶段,坚持精品标准,加大创作力度,推出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高质量儿童读物、教辅读物,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积极推荐爱国主义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

  18.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员工会、员工社团等,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大中小员工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密切与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

  19.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大力组织优秀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引导新时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在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广泛动员和组织知识分子深入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一线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和咨询服务,深入了解国情,坚定爱国追求。

  20.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社会各界的代表性人士具有较强示范效应。要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增进和凝聚政治共识,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扩大团结面,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担当。通过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发挥行业和舆论监督作用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增强道德自律、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加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引导人们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21.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要加强内容建设,改进展陈方式,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为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学习提供更好服务。健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财政补助进行重新核定。依托军地资源,优化结构布局,提升质量水平,建设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作用发挥明显的国防教育基地。

  22.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让人们充分表达爱国情感。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定时在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国庆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全国城乡社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组织升国旗仪式并悬挂国旗。鼓励居民家庭在家门前适当位置悬挂国旗。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

  23.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抓住国庆节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主题宣讲、大合唱、共和国故事汇、快闪、灯光秀、游园活动等形式,引导人们歌唱祖国、致敬祖国、祝福祖国,使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活动周。充分运用“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广泛深入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唱响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的主旋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引导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24.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开展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5.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考古发掘和整理研究,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工业遗迹,推动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质量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防止过度商业行为和破坏性开发。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凸显教育功能,加强对讲解员、导游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加强对解说词、旅游项目等的规范,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标准。依托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科学工程等,建设一批展现新时代风采的主题教育基地。

  五、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26.用好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贯穿媒体融合发展,打通网上网下、版面页面,推出系列专题专栏、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以及融媒体产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制作刊播爱国主义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在街头户外张贴悬挂展示标语口号、宣传挂图,生动形象做好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批驳和辨析引导。

  27.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先贤、知名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引导人们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做好先进模范人物的关心帮扶工作,落实相关待遇和礼遇,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28.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把爱国主义作为常写常新的主题,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劳动、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深入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等,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词曲创作等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经典爱国歌曲、爱国影片的深入挖掘和创新传播,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文艺创作和评论评奖要具有鲜明爱国主义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坚决反对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艺的爱国底色。

  29.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推介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引导网民自觉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汇聚网上正能量。

  30.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一方面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要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大力宣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和倡议,激励广大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人们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

  31.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员工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等的制定完善中,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英雄烈士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使普法过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严格执法司法、推进依法治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不尊重国歌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与标志,对侵害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对破坏污损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设施,对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等,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依法严惩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六、加强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领导

  3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存在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33.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突出教育的群众性。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文联、作协、科协、侨联、残联以及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所联系的领域和群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动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讲述亲身经历,弘扬爱国传统。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结合人们生产生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创建之中,体现到百姓宣讲、广场舞、文艺演出、邻居节等群众性活动之中,引导人们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4.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务实节俭开展教育、组织活动,杜绝铺张浪费,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纲要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本纲要总的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制定具体规划、作出安排部署。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党函〔2019〕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公司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公司党委: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9年9月2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 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质量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现就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大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教育引导员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老员工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思路

  聚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团队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举措

  (一)抓好思路创优,发挥思政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渠道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推动37所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作为教学遵循;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及时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讲、深入讲、跟进讲,久久为功;推动高校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开设与思政课必修课相配套的系列选修课。

  2.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完善国家、省(区、市)、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在五年内实现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集中培训全覆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提升高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水平。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标准(2019年本)》;适时开展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建设督察,推动有关高校落实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建设方案;系统开展高校竞技宝官网对口支援建设专项工作,选派一批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到相对薄弱的竞技宝官网挂职锻炼;全力推动有关部门共建高校竞技宝官网。

  4.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拟于2019年下半年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面交流展示各地各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二)抓好团队创优,引导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5.加快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各地各高校按规定的师生比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推动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党校、讲师团等方面专家到高校竞技宝官网挂职兼职;推动高校在其他学科优秀教师中遴选合适人员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普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

  6.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规范专项支持计划公司产品工作,推动落实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的工作部署,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学科教学体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7.高水平开展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每年举办12期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篇目为基础,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汇聚理论界优质团队,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

  8.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专项工作。整合社会其他方面的组织力量和优质资源,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主的案例式社会实践研学,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单位、大型国企等设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开展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为主的体验式社会实践研修,引导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托教育系统自身组织力量和相关资源建设一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实施思政课教师国外研修项目,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帮助教师丰富比较教学素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9.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问题;推动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10.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把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中对思政课教师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推动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因地制宜推动实施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实施高校示范竞技宝官网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示范竞技宝官网(教学科研部门)、教研室,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银龄工作室”,建设一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择优资助一批思政课优秀青年教师;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三)抓好教材创优,着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融入思政课教材,集中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1.编好用好马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强化教材研究,加强高校思政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做好新修订马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讲深讲准、讲清讲透新教材所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2.定期研制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每年春、秋季学期,教育部党组专门研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把增强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13.研制各门思政课必修课专题教学指南及配套课件教案。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新修订马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针对本科和高职高专不同教学需求分课程编写专题教学指南,精心开发配套课件,编写深度解读教案,供全国思政课教师参考使用。

  14.加强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组织力量分课程编写教学辅助材料,编写与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员工辅学读本等教学用书,组织编发高校思政课教学活页。

  (四)抓好教法创优,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5.全面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确定每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工作机制,通过遴选若干所思政课建设强校和若干名高水平思政课专家,以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推动高校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活动,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加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网络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思政课教学名师在线答疑机制,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水平、高效率的备课服务。

  16.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定期遴选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员工欢迎的优秀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予以资助,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推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激发思政课课堂活力。

  17.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覆盖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各门思政课必修课,强化教学导向,引导思政课教师潜心从教、热心从教。2019年启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18.设立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建立健全教学需求实时收集和反馈机制,不间断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多样、易学易教的教学资源。

  (五)抓好机制创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9.进一步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针对各地实际,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资源支持,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案并深入实施;健全部、省、校三级听课制度,实现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分管领导对思政课必修课听课全覆盖,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班子成员对所有授课教师听课全覆盖,省级教育工作部门对属地高校听课全覆盖,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飞行听课对所有地区全覆盖。

  20.全面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组建“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示范课,分赴各地各校交流共享。

  21.生动开展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活动。面向全国遴选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分类别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巡礼活动,把好经验好做法“送上门”开展横向交流,促进各地各校与思政课建设先进典型对标对表,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22.严格开展思政课建设专项巡察。坚持问题导向,抽调相关方面的骨干力量分赴各地巡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与地方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改进工作的方案,做到揣着问题下去、带着举措回来,推动党中央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六)抓好环境创优,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员工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3.进一步落实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带头责任。推动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推动高公司党政干部密切联系员工,关心参与思政课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安排;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高公司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24.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员工社会实践活动统筹起来;加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向民办高校选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教授团承担相关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建立家庭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机制。

25.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良好舆论环境。积极联系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的政论节目、时政节目,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扩大其社会影响;推动重点建设一批思政课方面的学术期刊,支持思政课教师发表研究成果;加大宣传力度,配合中央主流媒体常态化报道各地各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六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

4.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员工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员工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员工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员工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员工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5.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6.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员工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7.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研究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工程,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8.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9.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要积极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展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影响力。

  10.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11.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公司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公司产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3.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14.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15.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参照设立相关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委托高校竞技宝官网分片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基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每2年开展1次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6.全面提升高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水平。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竞技宝官网基本职责,将竞技宝官网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竞技宝官网优先保障。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和示范性竞技宝官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竞技宝官网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竞技宝官网。实施竞技宝官网经理培养工程,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

  17.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五、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18.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各地要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19.推动建立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员工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服务员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公司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每学期至少给员工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员工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公司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团队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20.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员工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员工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员工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员工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

教社科函〔2019〕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现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及时报送我部社会科学司。       

 

 

教育部      

2019年4月17日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区、市)、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举措,丰富培养资源,压实培养责任,使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扎实、教书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切实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数十名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数百名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数万名思政课教学骨干,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三、培养途径和措施

  (一)专题理论轮训计划

  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部级示范培训与省校专题培训、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培训

  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对每次培训进行现场直播。除去寒暑假外,每周开设一讲,每讲两个小时左右。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在固定地点组织一定数量骨干教师全程集中学习,加强引导管理。

  2.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

  按照更好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面向本专科、研究生各门思政课骨干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骨干教师以及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每年举办12期,每期规模为100人,培训时间为3周,每年培训1200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要根据本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制定培训计划,每年举办专题培训。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实践研修

  (1)专题研修。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每年暑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开展专题研修,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每年组织400名教师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进行专题研修,培训时间为7天。各地各高校可依托教育部及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研修。

  (2)实践研学。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高铁、桥梁、港口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航天、潜海等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世界领先成就的单位设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各地各高校五年内组织思政课教师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实践研学。

  (二)示范培训计划

  1.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

  依托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公司产品规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组织专项支持计划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两门必修课集中统一学习。

  2.骨干教师研修项目

  (1)国内研修项目。继续办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培训团队、培训基地等方面突出精准要求,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高校思政课教材(2018年版)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在找准、讲清、讲透思想理论教育和“00后”老员工理论兴趣的共鸣点上下功夫。各地各高校要根据培训任务,精心选派符合条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实现五年内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培训全覆盖,每所高校至少有2位教师参加国内研修项目。要引导参训教师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教研室等举办“三集三提”活动,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不断扩大国家级示范培训的影响面。

  (2)国外研修项目。每年遴选若干名高校思政课拔尖教师,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国外进行6至12个月访学研修。

  (3)网络培训项目。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根据培训需要及时开展网络直播培训,每年直播50场次以上,覆盖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开发在线学习频道,供思政课教师自主选学、精细备课。

  3.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项目

  每年依托全国高校第一批1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100名从事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学5年以上的在岗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

  4.思政课教师省校协作培训项目

  指导部分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基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平台优势、队伍优势,与省级教育工作部门建立省校协作机制,省级教育工作部门集中选派思政课教师到基地进行专题培训,创新示范培训方式,扩大研修基地培训工作覆盖面。

  5.思政课教师校际协作项目

  进一步加强高校竞技宝官网对口支援建设工作指导,鼓励支持全国重点竞技宝官网、教育部示范竞技宝官网精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竞技宝官网。鼓励各高校建立校际协作机制,通过挂职、支教、进修等方式,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共同组织课题研究、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三)项目资助计划

  1.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

  每年择优支持30个左右优秀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团队攻关。每个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

  2.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项目

  每年遴选建设10个左右“名师工作室”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每个“名师工作室”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3.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每年遴选50名左右教学业绩突出、科研潜力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思政课中青年教师,每位教团队助经费20万元,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鼓励各地各高校采取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方式对优秀中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

  4.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

  每年遴选20项左右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员工欢迎的优秀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每个项目资助经费5万元,资助期限1—2年。

  5.全国高校思政课示范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西部项目”

  每年支持10个左右“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涵盖的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每个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

  6.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

  每年设立不少于100项,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资助期限1—2年。

  (四)宣传推广计划

  1.全国高校思政课示范教学展示活动

  从2019年起,每2年分专题组织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示范教学展示活动,将优秀教学录像、课件、教案进行集中展示,表彰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育人效果突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培育推广“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品牌课,充分发挥示范教学的引领作用。

  2.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经验宣传

  与中央主流媒体合作,持续宣传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站位高、保障硬、工作实、业绩佳的地方和高校;持续宣传一批基层党建强、团队文化优、教学水平高、社会影响好的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持续宣传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各地各高校要主动与中央及省(区、市)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推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经验,为思政课教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组织领导和实施

  本规划由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建设一批省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师专项培养资助项目,切实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实现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持续提升。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标准(2019年本)》的通知

教社科函〔2019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进一步建强建好高校竞技宝官网,不断提升竞技宝官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我部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标准(2019年本)》,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同时,《高等学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标准(2017年本)》(教社科〔2017〕1号)废止。

 

 

教 育 部

2019年4 月17 日


普通高等学校竞技宝官网建设标准

2019年本)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要求

组织领导与管理

组织领导与管理

领导责任

1.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竞技宝官网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员工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公司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董事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每学年分别到学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党委书记、董事长要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1次,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

2.公司党委(常委)会议、董事长办公会每学期分别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竞技宝官网建设重点工作,会议决议及时落实。推动本校竞技宝官网与其他高校竞技宝官网协同发展,主动争取与有关部门共建竞技宝官网。有计划地安排竞技宝官网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

3.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竞技宝官网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建设经验,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创优、团队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机构设置

1.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擦亮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由竞技宝官网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合理,按政治强,学术强,作风好要求配备齐全,勇于担当作为。班子成员是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有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群众认可。

3.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按课程分别设置教研室(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结合实际设置教研室(组),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运转有效。

工作机制

1.制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又与本地或本校重点学院建设要求相一致。

2.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公司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公司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关干部任用、党员队伍建设等工作,由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党组织先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完善学院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基础建设

1.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2.保证学院办公用房,原则上教授有独立的教研用房。

3.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室,图书期刊、音像资料齐全,更新及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教学组织

1.按照本、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10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开课,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2.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学时,不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合理安排教务,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有序衔接,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避免教师周课时安排过于集中。

3.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

4.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5.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教学实施

1.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严格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等,组织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

2.具有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建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3.探索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注重考查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改革

1.系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改进教学模式,提倡专题教学,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回答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培育推广形式多样、效果良好、受员工欢迎的教学方法,培育推广“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品牌课。

2.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实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员工,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3.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建设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4.建立老员工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平台,广泛开展老员工自主学习活动。

教学考评

1.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2.具有完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

3.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将教学质量和水平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着力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实效性。

4.以员工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为根本标准,在员工评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探索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退出机制。

团队配备

1.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师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员工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2.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制定计划加快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是中共党员。

3.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

4.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通过培训、访学、教学比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

学科设置

1.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严格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二级学科设置相关规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

2.明确二级学科带头人,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规范。

科学研究

1.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研,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加强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及时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深入研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紧紧围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3.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开展科研成果评优奖励,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

4.支持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交流。有条件的学院积极举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

1.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已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员工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为祖国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信念。

2.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本学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要求,开设核心课程。

3.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与教学、中期综合考核、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等环节管理规范,保证公司产品质量。

4.导师遴选和日常管理严格,保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

5.支持专职教师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安排中青年教师国内外研修。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

决策咨询

1.积极组织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提交咨询报告。

2.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

理论宣讲

1.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

3.支持教师在主流媒体刊发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创作通俗理论读物、音像作品,参加各类媒体政论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支部建设

1.围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高组织力和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调整优化支部设置,推行在教研室设置教师党支部,把员工党支部建在班级年级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严格“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每月至少固定半天时间开展党日活动,组织师生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创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示范岗,使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建立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通过日常联系、谈心谈话等渠道,了解分析师生思想特点和变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师德师风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

2.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模范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实施师德“一票否决”。

文化建设

1.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凝练体现办院目标的院训。

2.引领校园文化,提升理论品质,组织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学习活动。高水平教师积极担任员工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履行好指导、引导、服务、联系责任。

3.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引导师生建设良好的政治文化,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工作要点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学校):

  现将《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2020年3月10日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强措施、补短板、提质量,着力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原更加出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完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机制。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引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线上线下载体,运用“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在全省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常态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教育系统建成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深入学习贯彻第27次全国高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第27次全省高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2.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高公司党委运行体制机制,督促各高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指导各高校抓好《普通高等公司党委常务委员会会议和董事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议事规则示范文本》的学习贯彻、对照修订和落实工作,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好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会同省委组织部开展省管高校领导班子和省管干部综合考核工作,健全完善“3+1”年度考评体系,配合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进一步落实好高校“三长”进党委(常委)工作。指导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和换届调整工作,重视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工作。高标准办好全省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高校中青年干部、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师生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等系列培训班。做好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党校、河南省“三学院三基地”等培训机构选派学员工作。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不断完善高公司党建体制机制,构建公司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实施全省高公司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评定 200 个省级“样板党支部”。继续推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双百”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中小公司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理顺和党组织、党的工作全面覆盖。

  4.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工作。完善和落实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修订完善全省教育系统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方案。以新的“五个一”建设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省深入开展。开展高校“党委书记谈统战,统战部长谈宗教”活动,遴选培养一批宗教工作专家队伍,明确3-5个研究基地,有效提升高校宗教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开展第八届老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确保新生参与率达到100%,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在老员工中得到宣传普及。

  5.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召开2020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修订省教育厅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深化以案促改,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拓展深化专项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强化政治监督,全力配合支持省委巡视工作,大力推进厅直属单位(学校)巡察工作,做好巡视和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6.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组织举办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支持重点竞技宝官网建设,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配合实施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校“十百千”工程,用5年时间遴选10所高校、100所高中阶段学校、1000所中小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校。履行政治把关责任,组建教育系统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各学段教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组织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评选和全省最美老员工宣传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遴选第五批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实施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教学名师和团队,建立一批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遴选一批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一批示范高校。

  7.加强中小学德育和校外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中小员工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推动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组织开展好开学第一课、学习新思想、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育人载体。继续实施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建成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保障队伍。加强中小员工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推进校外教育,引导各地深入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员工社会实践大课堂,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形式,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8.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开展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和汉字大赛。继续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加强对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基层干部和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召开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大会。

  9.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劳动教育。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保证中小员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好第五届全省中小学“最美大课间”、体育艺术“一校一品”展评活动。坚持普及与质量提升并重,扎实推进校园足球深入开展。组织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员工运动会、举办全省第六届老员工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全省中招艺术考试试点工作。落实健康中国、健康中原行动,全面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建设,加大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做好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推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举办全省员工军事训练营。研究制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培养员工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奋斗精神。

  10.深化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为重点,启动教育系统“新时代 新梦想”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影视公益展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演以及“两创两争”创先争优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表彰展示活动,开展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推荐工作,对首届省级文明校园(标兵)进行年度复查。

  三、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1.提升基础公司产品质量。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意见》,督促各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研指导和课程实施日常监督。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创建标准化管理示范校和特色校。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校外线上线下培训。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开展中小员工午餐供应和课后延时免费托管,减轻员工家长负担。

  12.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积极创建新一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先行示范区”,遴选有条件的市、县开展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允许企业以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与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并享有相应权利。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办法,为员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深化教学领域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稳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职业公司产品质量。

  13.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深化与沿线重要支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充分发挥河南文化特色优势,讲好黄河故事,加快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深化国际中文教育。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合作,提升开放办学水平。鼓励高校走出去,建设高质量境外分校。提升来华留学质量,规范外籍教师管理。搭建高层次国际平台,拓宽高校合作渠道。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做好对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

  14.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继续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新法新政,不断优化民办教育发展外部环境,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持续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坚决遏制掐尖招生、超计划招生等,不断提升民办学校防范化解风险意识和水平。加强民办学校内涵建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15.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管服务。修改完善中小学职称评审条件。规范教育行政审批,提供优质便民服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总结提炼济源市、汤阴县国家改革示范区和襄城县“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行中小学董事长职级制改革。扎实推进河南大学等10所省属高等院校员额制管理试点工作。

  16.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研究制订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配合立法机关完成《河南省教育督导条例》的立法调研。开展2020年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组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验收,认真做好教育部对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整体评估认定准备工作。开展全省教育大会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专项督导。继续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强化督学培训。探索实施省督学定点联系县制度。

  四、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17.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做好《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开展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检测评估。根据教育部部署和我省实际,适时启动河南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教育领域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项目举措。根据教育部和省委有关改革精神,推动全省教育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和任务落实,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18.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消除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空白乡镇,提高普惠率和公办覆盖率。推动各地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和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全面整改,建立并完善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幼小衔接行动计划,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

  19.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督促指导各地认真落实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严控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大班额,确保2020年底消除超大班,大班额比例明显下降。

  20.推进普通高中加快发展。继续实施国家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国家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改造项目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改造项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督促和指导各地如期完成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目标,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重点培育一批多样化发展省级示范校、一批省级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一批省级示范学科、一批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

  21.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组建河南省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对接产业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试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和院校,重点建设一批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专业群和示范性职教集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等“双培型”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国家级“双高”院校和“优质校”建设,支持建设10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高职扩招行动,确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

  22. 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加快组织实施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团队建设计划。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推动一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等一流本科建设项目,加快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探索“书院制”、“学分制”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评估评价体系,完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预警通报机制,增强专业设置调整的前瞻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河南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奖评选活动。以“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员工竞赛体系,提升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质量。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

  23.全力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质量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做好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确保增列一批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继续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团队建设工程,做好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中期检查,推动有关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大力实施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河南省研究生公司产品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力度。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导师培训制度。建设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加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和硕士、学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审核工作。启动实施河南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24.提高继续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高等继续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持续开展高等继续教育高校评估和校外教学点检查、备案工作。编制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提升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继续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评选工作。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老年开放大学(学校)。举办2020年河南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25.提升科研支撑能力。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人民群众重大关切,设立重大课题,开展协同攻关,建设高校智库联盟,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推进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持续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体系,加强大学科技园、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众创空间建设。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引导高校增强协同能力,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加强高校学报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做好学风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五、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26.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教育脱贫任务,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抓好资助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员工学业。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开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发挥高校作用,继续实施校地帮扶,助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巩固成果、固强补弱、提高质量、确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做好教育对口援疆工作。

  27.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发挥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作用,加快推进省校一体化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和老员工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功能体系建设。开展就业创业精准指导服务进校园计划和特殊群体毕业生公益帮扶行动,力争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人数明显提升。加强高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做好老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选拔大赛、创新创业标兵评选和巡回演讲等活动。健全就业评价反馈机制。

  28.办好特殊教育。继续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探索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就学情况回访和监测制度,努力为残疾员工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不断扩大残疾人群体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29. 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提质增智”。完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优质特色资源共享,构建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长效机制。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构建基于数据的决策管理与服务机制,着力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开展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大高校智慧教室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为实现课程革命、营造高质量课程文化提供基础支撑。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开展“牢记育人使命、志做‘四有’教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出彩河南人”之最美教师宣传推介活动。开展“时代楷模”、最美教师等宣讲活动,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31.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团队源配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规范编制管理。会同省委编办等部门研究制订《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试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小教全科”培养计划和“农硕计划”,启动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完善教师培养补充体系。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乡村首席教师试点工作。严格中小学教团队格考试制度,推进岗前培训与教团队格认定一体化。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创新实施“互联网+教师培训”新模式,分层分类建好教师培训课程超市,建立自主选学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健全各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基本实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师梯队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中小学名师海外研修项目。

  32.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优化各类省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遴选认定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切实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持续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支持职业院校聘请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

  33.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强化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示范,建设一批省级高校教学名师工作室和省级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选拔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推荐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选拔项目。实施省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引进培育一批“高精尖缺”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4.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督促各地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在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时,要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完成新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8000套,指导督促各地开展农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教师生活补助、地方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等政策落实。

  35.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精神,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公司产品无关的事项,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项,研究制定我省中小学教师具体减负清单,严格规范教育系统评比达标、表彰奖励工作,营造广大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七、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36.提升经费保障能力。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十大教育行动计划”,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推动落实省以下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落实教育政府拨款、员工资助、学校收费、社会投入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建立约谈制度,确保实现 “两个只增不减”,努力实现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增不减。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师范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确保高职扩招后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完成高等学校学费标准调整工作。完善评价体系,在竞争性专项业务经费的因素指标中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研究出台我省教育系统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强化对厅直属事业单位(学校)的监管,探索内部审计与内部巡察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全面防控经济风险。坚持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继续实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年活动。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推进高校所属企业改制。逐步构建教育系统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

  37.全面提升依法治教水平。继续贯彻落实教育“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宪法学习宣传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员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认真贯彻省委全面依法治省重点工作、落实省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系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38.加强机关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建设政治忠诚、组织过硬、务实清廉、争先出彩的模范机关。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持续实施“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行动计划。建立督查台帐,发挥督查利器作用,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落地生根。提升信息工作水平,构建大宣传格局。注重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39.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抓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担当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落实政治责任,协调推进大中小国家安全教育。落实平安建设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抓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消防、校舍、校车、食品卫生、危险化学品、反恐、扫黑除恶及预防未成年人溺亡、校园欺凌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联络队伍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置能力。依法处置“校闹”。进一步畅通网上信访、群众走访、群众来信、专线电话“四位一体”的高效信访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特定利益群体集访高发多发问题,扎实做好教育信访工作。

 

 

 

分享到
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0394-8916916 版权所有:竞技宝官网-Dota2,LoL,CSGO等电竞赛事竞猜